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2023.1.20.中国古动物馆行,分享一些照片_新消息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1-22 23:59:48

2023年1月20日,笔者再次来到了位于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的中国古动物馆。博物馆就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前方,相信各位古生物爱好者们都再熟悉不过了。笔者上次参观古动物馆还是在2021年,博物馆后来增设了IVPP的所史介绍,并于今年春节举办了“兔年话兔”的新年特别展览,这也是此行再次参观的主要目的。有关“兔年话兔”新年特展的照片大家可以去看上一篇专栏(CV21343329)。在这篇专栏中,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设展览和所史介绍厅的照片。

由于古动物馆中常设展览的藏品数量很多,此次拍摄也只挑选了部分笔者过去没有拍过得展品。另外受到古动物馆标本陈列方式的影响,拍摄过程容易出现背景阴影和照明光斑,故这次也主要分享那些还不错的照片给大家看看。最好是大家有机会到现场亲自来看看。


【资料图】

一、常设展览

1、2022年最新重大成果展示——“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

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这就是来自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志留纪早期的鱼类化石。有关这几项研究的科普介绍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再提及了。博物馆特别为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在1层大厅中央设置了一个小展示区,展柜中有一块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化石,以及奇迹秀山鱼、灵动土家鱼和蠕纹沈氏棘鱼的模型。

2、非鸟恐龙

千禧中国鸟龙正模标本(上次参观没看到,可能是后来才拿到外展区)。有关中国鸟龙的科学价值很多科普文章都有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千禧中国鸟龙的正模标本是中国古生物学家自主组织科考采集得第一块带羽毛恐龙化石。之前那些震惊世界的“带毛恐龙”:中华龙鸟、尾羽龙、原始祖鸟、北票龙都是辽西当地农民自己挖掘获得后再提供给博物馆和研究所。另外中国鸟龙在当时的研究中显示出更多恐龙的解剖学特征,其带羽毛恐龙的身份得到了学术共同体中更多学者的认同,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的奠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证据。

意外北票龙正模的部分化石。北票龙的正模也不是十分完整,由辽西农民自己发现,最初放在自家院内。徐星教授在一次科考临近尾声时接到老乡的报告前去查看后,在屋内见到了零散化石。将这些化石碎块拼接好后,北票龙的真容才得以现身。整个过程充满了意外与惊喜,故北票龙的种名得名“意外”。

两个发现于内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的恐龙化石——道氏巨吻角龙和绘龙,发现地位于乌拉特后旗。三维保存的化石、偏红的地质沉积物……这均是戈壁恐龙化石埋藏的典型特征,和热河群那些二维保存的平板化石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笔者看来,热河群的恐龙化石更像是封存在时间胶囊中的艺术品;而内蒙戈壁的化石更贴近人们对于野外恐龙化石样貌的印象。在茫茫戈壁上进行野外科考的刺激与艰辛,光看着这些化石就能感受到。

3、中生代古鸟类

原始热河鸟:热河群著名的长尾基干鸟类,尾椎数量比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更多。展板上的内容仍然是其“食种子习性”的介绍,不过去年最新的研究排除了热河鸟类似食谷鸟类能够磕开谷物取食种子的可能性,其胃容物中的种子更接近食果鸟类腹中种子的状态。因此热河鸟至少可能是一种季节性的食果鸟类,这也是鸟类食果这一生态习性的最早化石记录。食果意味着植物的种子可以完整留存排出,这进一步表明鸟类在演化的最初阶段,很可能就已经扮演了植物传种媒介这一角色。希望展板内容能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修订。

丰宁原羽鸟:化石发现于冀北丰宁的花吉营组,是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反鸟类成员。其尾部类似鳞片状的原始羽毛支持了鸟类羽毛是从爬行类鳞片演化过来的理论。

匙吻古喙鸟:世界已知最原始的今鸟型类。化石的腹部区域可以看到保存的胃石,表明其应是一种植食性鸟类。

4、中生代哺乳动物

在热河生物群得到系统研究之前,绝大多数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化石都很破损碎,完整标本很少,大多都是以牙齿为主。很多保存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都来自热河群,并摘得“第一”的桂冠。

屠龙勇士——强壮爬兽:应该是名气很大的一种中生代哺乳动物,属于真三尖齿兽类。强壮爬兽仅头骨就有10厘米长,体长则能达到60厘米,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绝对是大家伙了,打破了很多人对于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小体型的刻板印象。令人更惊讶的是,强壮爬兽的胃容物中还发现了幼年鹦鹉嘴龙的骨骼残骸,显示这种哺乳动物可能会捕食幼年的小型恐龙,这也让爬兽获得了“屠龙勇士”的绰号,在中生代恐龙统治的生态系统里独树一帜。

远古翔兽:化石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保存完好的皮膜。这个皮膜直接附着在手掌和脚掌处,并与尾巴和颈部相连,主要由四肢和尾巴支撑,同时表面还覆盖着用于保暖的细绒毛。远古翔兽是一种会滑翔的哺乳动物,因生存于晚侏罗世,因而目前也是已知最早会飞的哺乳动物之一。另外,由于远古翔兽的身体结构与目前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有差异,因此古生物学家不得不在哺乳动物族谱中为其专门建立了“翔兽类”,而远古翔兽也成了其中的“独苗”。

凌源中国俊兽:化石发现于辽宁凌源,是中国第一件多瘤齿兽类完整的骨骼化石。俊兽的上隅骨已从一块独立的骨骼变为逐渐与锤骨体愈合的状态,成为锤骨的后外侧部分;而锤骨、砧骨呈叠覆式关系,处于从下颌关节“逃离”、向听小骨演化的过渡状态,相较于同期其他哺乳动物类群,俊兽拥有更为先进的听觉系统。

五尖张和兽:属于灭绝的对齿兽类,化石发现于辽宁北票尖山沟,是当时全球唯一一件对齿兽的骨架化石,让古生物学家能够在过去零散的牙齿和颌骨之外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原始兽类的身体形态。张和兽的运动姿态介于趴窝型和直立型之间,呈现一种“半趴窝”的姿态,显示了其过渡性的特点,推测其兼具地面行走和树上攀爬的能力。

5、热河生物群的地层剖面

该地层剖面于2005年由汪筱林研究员带领的野外考察队采自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原家洼化石点。原岩柱高3米。宽2米,厚40厘米,总重达7吨。为适合馆内安装进行了切割,这是我国首次把野外富含化石的岩层切割、搬运到博物馆进行展示。

这段岩层形成于1.2亿年前。明暗相间的灰黑色条带显示不同类型的湖相沉积层,其中包含了各种化石。众多黄色的条带为火山灰层,反映了当时频繁的火山喷发。正是火山活动毁灭了湖区的生命,并把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

二、IVPP所史展览

1、科技创新成果

2、科研成果获奖

3、历史材料

4、工作展示

5、杨钟键先生纪念室

6、大师风采

以上就是这次参观最后挑选出的照片了。由于当天参观时间有限,所以没有去古人类展厅拍照。未来如果有其他标本展出,拍到好照片后再分享。所史展览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从弱到强的辉煌发展历程。

最后由衷祝愿未来有意前往古脊椎所进行科研学习的同学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欢迎全国各地的古生物爱好者们有机会能亲自到中国古动物馆参观!

标签: 屠龙勇士 古生物学 恐龙化石 仪器设备 NATURE 时间胶囊 成果展示 哺乳动物 古人类学 虚拟与现实 创新成果 从弱到强 实验室建 古生物学界 古脊椎所 肉食动物 震惊世界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