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金融赋能,融合创新!昌平区新视听产业加速发展
来源:北京昌平     时间:2023-06-08 15:05:42

近年来,我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从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塑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新视听产业加速创新发展。


【资料图】

突出特色

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

“快看这个昌平文物‘不正经’图鉴!好有趣啊!”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当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北京昌平”移动客户端等平台推出了国际博物馆日系列策划,其中的一篇《有点意思!昌平文物“不正经”图鉴》甫一亮相,就因其可爱的画风、风趣的文案和富有历史知识性的内容吸引了全国网友、特别是明文化爱好者的热切关注。一位山东网友留言询问,推文中提到的昌平区博物馆和明十三陵博物馆的地址以及如何预约等问题,很快,后台管理员进行了回复。

这仅仅是近年来昌平区融媒体中心依托“北京昌平”移动客户端这一主平台,以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市场运营优质资源为支撑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创新传播形式、持续做大做强网络主阵地的一个缩影。

随着“智慧广电”建设的大力推进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的逐渐成型,行业各主体积极参与和大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数字乡村、智慧城市建设,大视听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价值元素、场景标配。

昌平区融媒体中心牢记党媒使命,通过建强宣传舆论阵地、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延伸媒体服务触角等举措,注重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围绕群众可看、可听、可感的互动传播打造创新产品,保证传播内容满足群众体验需求。2022年,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等全区重点工作,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全年组织20个大型融媒体宣传活动,突出抓好“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强国复兴有我”“加快‘四区’建设,喜迎党的二十大”等专题专栏,开设《记者基层蹲点》《记者镇街行》《二十大心声》等10余个系列产品,推出“二十大我来说”微宣讲栏目、《“二十大”带来新生活》动漫作品、《共绘美丽乡村新图景》H5等多类融媒产品近300个。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回天新愿”“创城志愿活动”等350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招募渠道,服务群众95万余人次,并将“北京昌平”移动客户端“问政”板块对接12345接诉即办机制,随时随地接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推动高效解决问题,累计解决群众难题43700余件。其中,创新推出的《有新意更有心意!来,定制属于你自己的新年祝福》《听!昌平宝物在说什么?》《昌平飞速发展这50件小事,你经历过哪些》等数十个互动产品,吸引超2000万人次参与互动,有效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服务功能,为昌平改革发展凝聚了强大正能量。

挖掘资源

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感染力,推动明文化的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12月10日,首届明文化论坛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论坛设置了3个展示区,其中的“世遗宝藏 大明风华”明十三陵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区,展示金爵、丝织品、石构建、玉件和首饰等出土文物珍品60套105件,其中20余件文物首次与大众见面,受到广泛关注。

据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未来,明十三陵将积极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作用,继续拓展发展路径,打造“明十三陵元宇宙展示区”“明文化主题国际旅游名镇”“大明四十村”等专题项目,通过数字赋能、科学规划,让明十三陵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传统文化深受推崇的当下,昌平区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发展思路,聚焦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挖掘盘活文化产业资源,不断培育文化新动能新业态,持续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特别是利用文旅资源富集优势,以新视听产业为载体,推出一批新场景、新业态,助力文旅农深度融合,打造了包括明文化论坛在内的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文旅IP。据区投促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07.4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家,吸纳从业人员7000余人。其中,新视听相关产业实现收入21.96亿元,以未来新视听产业园、腾讯众创空间、宏福文创园等市级产业园区为主要承载地,聚集新视听规上企业20余家、中小微企业1000余家。今年一季度,全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0.6%,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当前,昌平区抢抓回天地区、新城东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镇(街)规划编制和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等机遇,正在谋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社区、文化街区和文化空间,有序引导文化企业、文化园入驻发展。同时,鼓励艺术家、设计师、文化企业等入驻乡村发展,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我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昌平文化资源富集,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潜力,用心做好“文化+”和“+文化”文章,全面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持续擦亮新时代昌平文化“金名片”。

文/王星宇 张宜恬 图/武伟峰 穆昊星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