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梦想成都
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23-08-05 17:29:33

成都,简称“蓉”,又称蓉城。芙蓉花开,满城锦绣。

当于何时、从何处感受成都之美?从太阳神鸟挥舞的金翅,还是从举世瞩目的都江堰引水工程,抑或书声琅琅的文翁石室。

“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呷上一口幽香扑鼻的三花茶,转头便跨进一室火锅的沸腾喧嚣。


(资料图)

在绿道上奔跑,用脚步丈量城市,在岗位上拼搏,用奋斗注解青春——繁花盛景是成都之美,蜀风雅韵是成都之美,创新勃发亦是成都之美。成都之美,在于厚重历史独特文化,在于不畏蜀道的开放开发,更在于青年人的梦想融入了这座城市前进的步伐。

蜀道通达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杜甫信手写下的几句邀约,打开了蜀道千年的通达之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群山纵然闭塞,也难不倒成都与世界的奔赴与邀约。今天的成都,早已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从区域门户跃升国际门户。

7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迎来成都大运会涉赛人员单日入境最高峰,全天有20余架次涉赛航班和来自40余个国家、地区的1000余名涉赛人员入境。

神鸟驮日展双翼,扶摇直上九万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4座单元式航站楼犹如4只驮日飞翔的太阳神鸟,寓意着古蜀文明在成都这片神奇土地上历经3000余年的延续、传承和生长。随着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内地第3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

站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展示中心的巨型屏幕前,国际班列行驶的路线清晰可见。纵横交错的路线如五彩丝带一般,将成都与世界相连,见证着成都青白江区从“战略后方”走向“开放前沿”。

曾经的青白江区,是成都一个老工业基地。一筹莫展的转型之路,随着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布局迎来“巧解”。从单一的国内物流基地起步,随着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崛起,如今青白江已是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而设立的自贸试验区。

繁忙的铁路港内,国际班列整齐排列、整装待发。今年,是成都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的第10年,也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挂牌6周年。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29.6%。

天堑抑或山脉已无法阻碍成都通江达海。蜀道纵横,交织如锦,织起成都对外发展的脉络。今天的成都,靠前规划,主动作为,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谋城布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0年5月6日,肩负历史使命的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成都打破了3000年城市格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跨越龙泉山迈出“成都向东”重要一步。东部新区管理范围870平方公里,处于成都都市圈第二圈层与成渝主轴线的交汇地区,到2035年将初步建成成渝相向发展的重要支点。

吐故纳新、脱胎换骨,成都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永续发展的空间。去年,成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2万亿元,意味着成都成功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

天地布下屏障,也赋予这座城市超越一切的勇气。

文脉绵长

古时,成都曾被称为益州。“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从琴台故径到安顺廊桥,从宽窄巷子到锦里古街,独属于成都的文化特质在不断融汇中兼容并蓄、革故鼎新。

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化身为一条色彩斑斓的大道,运动员们踏着蜀锦织就的锦绣之路步入会场,在欢呼声中共赴大运之约。在成都大运会的奖牌绶带上,还有以蜀锦织造的成都市花芙蓉花,灵动而精美。

寸锦寸金。千百年前,“织锦”曾是成都最热闹的行业之一,“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秦汉魏晋时代,家家有人织锦织布,政府专置锦官城,聚集工匠进行官营织锦业生产。故后人名成都为锦里或锦城。自西汉以来,蜀锦以精美的图案、典雅的配色和独到的创意,在丝绸之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成都文化符号之丰富就如蜀锦色彩之绚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市井百姓的生活中,最能观察到地方文化能孕育出什么样的人群。成都人常说“安逸”“巴适”,意为舒服惬意。

吃得“安逸”。成都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周立志介绍,成都是亚洲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美食之都城市,现有历史超过50年的“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18个,有包括盐菜回锅肉、樟茶鸭、怪味抄手等在内的266道菜被选为成都的风味名菜。成都将持续从美食消费端发力,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塑造成都美食IP。

过得“巴适”。在独具川西风情的活水阁茶坊,不少“老成都”悠闲地躺在竹椅上,呷上一口三花茶,身体随竹椅咯吱咯吱在河风中摇晃,好不惬意。“余生很长,何事慌张?”生活的琐碎和烦闷就在喝一口茶、聊一次天、听一场评书时散去了。如果说喝茶是“老成都”的生活文化,那么年轻人则可以去书店、博物馆里找寻活力新潮。中国书店数量超过1000家的有20座城市,以成都书店数量最多,超过3500家。在成都,书店不是一个只能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复合生活空间。成都有170余家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二。它们守护着根脉、记录着文明,让城市形神兼备。

文化的价值还在于传承创新。从唐代开始,成都便有了固定的市集,宋代则形成了“十二月市”的叫法。如同办“会展”一般,全国各地的商贾每月定期来到成都“赶集”。如今,成都推出了“新十二月市”,旨在沿袭千年商业基因,复兴城市历史文化品牌。

带着文化自信,成都正向世人展示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让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成就梦想

成都大运会犹如一场盛大的“青春之约”,集结了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他们因大运会相聚相知、增进理解,让成都这座青春之城更显活力与生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14岁至45岁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同时,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

年轻人真正踏入人生道路的第一步,往往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接受理想的锤炼与考量。倘若长路上有人提灯,年轻人就可以走得更稳。

近年来,成都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近70万人,集聚了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动能强劲。成都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居第29位。

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睿睿是一位“蓉漂”人才,由他带领团队设计的“蓉宝”机器人成为成都大运会的颁奖礼仪。它们按照提前设定好的路线,将装有奖牌、纪念品的颁奖托盘运达指定位置,再由嘉宾为运动员颁奖。“2018年,我来到成都创业,成都给我的印象不仅是宜居,而且对科技人才创业有很多支持,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张睿睿说。

你可能还没有动心来到成都创业,但并不妨碍你动动手指了解成都的人才政策。打开微信小程序“成都智慧人才”,就可获取“掌上可及”的人才政策和兑现路径。成都,让政策无限“靠近”人才。

在成都工作,8小时之外,要像成都人一样生活。舒适不在话下,还会更为宜居。去年,成都启动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将城市的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今年4月,《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指标体系》发布。

在郫都区“年轻态”的星光邻里未来社区,青年人所需的公共服务被“收纳”在15分钟生活圈内;成都高新区的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将打破传统社区的围墙和边界,让生活与公园深度融合……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成都正用真诚热情的城市态度、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引导青年与城市缔结创新合伙人、奋斗共同体,让青年人的梦想在这座城市闪闪发光。

来源 经济日报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